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历史传承

郭璞《尔雅注》与宣木瓜史考(一)

发布时间:2023-02-06 信息来源:宣木瓜协会 浏览:
【字体大小:


 

郭璞《尔雅注》与宣木瓜史考(一)

姚勇1      彭华胜

1安徽宣木瓜产业创新研究院(筹)(安徽宣城 242000

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   (中国北京100700

 

“《尔雅》云∶楙,木瓜。郭璞注云∶木实如小瓜,酢而可食。则木瓜之名取此义也。或云∶木瓜味酸,得木之正气故名。亦通。楙从林、矛,谐声也。”这是《本草纲目》木瓜篇之开首,记述了《尔雅》及郭璞的木瓜论述。郭璞《尔雅注》约在公元294年开启,历经一十八载成书。距今已有1710余年历史,本文据此对郭璞与宣木瓜起源作一初探,并求教于同行。

一、生平与避乱

郭璞(276-324),字景纯。河东郡闻喜县(山西闻喜)人。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、训诂学家、风水学者。少博学多识,又随河东郭公学习卜筮。幼年和少年在闻喜故乡,18岁在家乡上郭村开班讲易,297——301年,在三峡夷陵专注《尔雅》。公元3048月,刘渊于并州离石左国城(今方山县)起兵反晋,10月即汉王位。郭璞应于此前避乱来江南,任宣城郡太守之参军。后殷佑赴建康任职,郭随往。永嘉元年(307),琅琊王司马睿听从王导建议,出镇建业(后改建康),王导相随南渡。约在此时郭璞遇王导,王导与郭璞一见如故。307——313年,王导迁任丹阳太守,拜辅国将军、宁远将军、振威将军。征郭璞为参军;王导与郭璞同岁。琅琊王氏系东周太子姬晋之后,郭璞是西周文王之弟虢仲的26代后裔。王导与郭璞同出姬家。有意思的是,琅琊亦产木瓜,即沂木瓜,与宣木瓜一样历史久长。

建兴元年(313),晋愍帝司马邺即位,征王导为吏部郎,王未受。建武元年(317),司马睿即晋王位后,王导为骠骑大将军,中书监、录尚书事、司徒、丞相。在司马睿即晋王位后,郭璞升至著作佐郎,迁尚书郎;322年郭璞因母亡丁忧居江阴(暨阳),324年王导之从兄王敦又征之为记名参军,324年王敦因起兵叛乱,郭璞以卜筮不吉劝阻王敦谋反而遇害,年49岁。王敦之乱平定后,追赠弘农太守。宋徽宗时追封闻喜伯,元顺帝时加封灵应侯 。

晋太康二年(281年),分丹阳郡南部设宣城郡,郡治今宣城市政府驻地,宣城郡隶属杨州。《晋书 地理志》载:晋平吴,分丹杨之宣城、宛陵、安吴、泾、广德、宁国、怀安、石城、临城、春谷十一县立宣城郡,理宛陵。建兴四年(316年),西晋亡国。建武元年(317年),琅琊王司马在建康登基称帝,史称东晋。东晋历代琅琊王在诸王中地位最高,皆以宣城郡为食邑,或兼食会稽郡。晋代,宣城郡疆域包括今芜湖、铜陵、池州、宣城(不含绩溪县)、黄山市的黄山区等地的23个县(市、区),疆域面积2.7万多平方公里(按今行政区面积匡算),相当于今安徽省疆域面积的20%

二、家世

郭璞在《流域赋》中说:“……望陕城于南涯,存虢氏疆场,实我姓之悠出,邈存怀乎乃迹”。郭氏出自姬姓,古代""""两字相通,郭氏即为虢氏,据考郭璞为黄帝姬姓后裔第63代,虢仲第26代后裔。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仲于东虢。号曰"虢公"。因虢、郭音同,又称"郭公",其后代遂有郭氏。周平王时,郑武公功灭郐和东虢,建立郑国,都今河南新郑。

郭璞父郭瑷。出身寒门庶族,西晋时初任尚书都令史,管理文书、奏章。《晋书七十二列传四十二》中,“瑷,尚书都令史。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,瑷多驳下正之,以公方著称”。后官至建平(今河南永城一带)太守。家有藏书数千册,郭瑷还搜集秦始皇焚书遗漏之易著等名篇带回家中,对郭璞成长极为重要。郭璞自幼聪敏博学,喜好钻研古书奇书。

三、《尔雅注》与宣木瓜

郭璞之前,《诗经*卫风》、《周礼》、《尔雅》均有木瓜的记录。《诗经*卫风》:“投我以木瓜,报之以琼琚。匪报也,永以为好也!投我以木桃,报之以琼瑶。匪报也,永以为好也!投我以木李,报之以琼玖。匪报也,永以为好也!”记述了木瓜的三种形态,即木瓜、木桃、木李。明李时珍曰∶……其实如小瓜而有鼻,津润味不木者,为木瓜;圆小于木瓜,味木而酢涩者,为木桃;似木瓜而无鼻,大于木桃,味涩者,为木李,亦曰木梨。分别对应罗汉脐、苹果红、光皮木瓜。《周礼》: 楂、梨钻之。古亦以楂为果,今则不也。《周礼 冬官考工记 弓人》:“弓人为弓,取六材必以其时……,凡取幹之道七,柘爲上,檍次之,檿桑次之,橘次之,木瓜次之,荆次之,竹爲下。可见西周时木瓜树已成为人们日常使用的材质。《周礼》系西周姬旦所著,姬旦是周文王姬昌(1152年—前1056)第四子,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,并制作礼乐。因其采邑在周,爵为上公,故称周公。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思想家、教育家,被尊为"元圣"和儒学先驱。周公还是《尔雅》的创作者之一。郭璞注《尔雅》,有家世责任。

郭璞花18年的时间研究和注解《尔雅》,若从18岁讲易算起,297年起经夷陵、宣城、建康、丹阳、江阴,应在312年前后完成。当时夷陵产木瓜,郭璞后又任宣城太守任殷佑之幕僚,应观察了夷陵和宣城木瓜,所以《尔雅注》里的木瓜应是宣木瓜第一次入载史册,距今应在1710余年,比南北朝刘裕(公元420年)提前了100余年,且南北朝刘裕时期宣木瓜入贡除梅尧臣诗赋以外,尚无史料支撑。

四、《尔雅注》对后世的影响

尔雅》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解释语词的著作。它大约是秦汉间的学者,缀集春秋战国秦汉诸书旧文,递相增益而成。全书19篇,其中最后7篇分别是:《释草》、《释木》、《释虫》、《释鱼》、《释鸟》、《释兽》和《释畜》。这7篇不仅著录了590多种动植物及其名称,而且还根据它们的形态特征,纳入一定的分类系统中。《尔雅》保存了中国古代早期的丰富的生物学知识,是后人学习和研究动植物的重要著作。郭璞之前已经有刘歆、樊光、李巡、孙炎等人,为《尔雅》作注。郭璞自小就对《尔雅》感兴趣。他认为旧注犹未详备,并多纷谬,有所漏略,于是缀集异闻,会粹旧说,考方国之语,采谣俗之志,并参考旧注,对《尔雅》作了新的注解。他的注解以当时通行的语言,解释了古老的动、植物名称,并为它注音、作图,使《尔雅》成为历代研究本草的重要参考。而郭璞开创的动、植物图示分类法,也为唐以后的所有大型本草著作所沿用,可谓集前代《尔雅》学之大成。

尔雅注》是郭璞平生用力最巨的一部著作,郭璞更是把《尔雅》视为学习和研究动植物,了解大自然的入门书。他说: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,莫近于《尔雅》。

五、后世纪念郭璞

唐房玄龄《晋书•郭璞传》记述了郭璞的生平。比郭璞小7岁的东晋道教理论家、著名炼丹家和医药学家葛洪在《神仙传》中对郭璞之死的性质做了这样的总结:“郭璞知五行、天文之术,后为王敦所杀……璞得兵解之道,今为水仙伯。” 葛洪所著《肘后备急方》包括各科医学,其中青蒿(黄花蒿)的记载为青蒿素的发明提供了依据。这也是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神奇之处。北宋邢昺以郭璞的《尔雅注》为本作《尔雅疏》,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后世对郭璞多有纪念,如山西闻喜县郭璞文化园、湖北三峡尔雅台与郭璞像、江西景德镇郭璞山、浙江温州郭公山,浙江杭州郭璞井、江苏江阴郭璞草庐、南京玄武湖畔的郭璞衣冠冢、江苏镇江郭璞墓等。本文限于史料,尚有郭璞在宣城的活动踪迹、宣城郡太守殷祐生平等史实未能详述,也是下一步宣木瓜研究和宣城文化研究的努力方向,亟盼更多的同仁共同发力。


附:郭璞关联的重要人物简介


人物

生平


黄帝:别名:轩辕氏、有熊氏、帝鸿氏

公元前2717—公元前2599

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,五帝之首。黄帝被尊祀为"人文初祖"。 在《山海经》里"黄帝"只是诸帝之一,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被定于一尊。 据说他是少典附宝之子,本姓公孙,后改姬姓 ,也有说巳姓。 名轩辕,一说名轩。 建都于有熊,亦称有熊氏。也有人称之为"帝鸿氏"

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,故号黄帝。黄帝在位期间,播百谷草木,大力发展生产,始制衣冠、建舟车、制音律、作《黄帝内经》等

周文王姬昌

(11521056)

姬姓,名昌,周太王之孙,季历之子,周朝奠基者,岐周(今陕西岐山)人。其父死后,继承西伯侯之位,故称西伯昌。西伯昌四十二年,姬昌称王,史称周文王。在位50年,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。

周文王在位期间,克明德慎罚,勤于政事,重视发展农业生产,礼贤下士,广罗人才,拜姜尚为军师,问以军国大计,使天下三分,其二归周;收附虞、芮两国,攻灭黎(今山西长治)、邘(今河南沁阳)等国;建都丰京(今陕西西安),为武王灭商奠基;旧传《周易》为其所演。除此之外,创周礼,被后世儒家所推崇。孔子更是称文王为三代之英

周文王五十年(1056),文王崩,葬于毕原。西周王陵(周公庙遗址)位于陕西宝鸡岐山县凤凰山南麓。

1046年,姬昌嫡次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 ,追尊姬昌为文王。

690年,武则天6901016日-705222日在位武周皇帝)自称武家为姬昌后代,追尊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。

虢仲

生卒年不详

之第二子,周文王姬昌之同父异母弟也。姬姓,虢氏。世人称之"虢仲",因封於东虢国而氏虢;因排行老二而称""武王克商,乃封之於虢,授爵为公爵,称东虢公。

周武王姬发(11521056)

西周建立者(前1134—商末周国国君1116年)在位。

周公姬旦

(?~公元前1105

周文王第四子,西周代理国王,(前11161109年)在位。史称周公。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思想家、教育家,被尊为"元圣"和儒学先驱。尔雅的创作者之一。因其采邑在周,爵为上公,故称为周公周公吐哺,天下归心. 

晋惠帝司马衷

259-306

司马衷,字正度,河内郡温县(今河南省温县)人。西晋第二位皇帝(290-307年在位),晋武帝司马炎嫡次子, 母为武元皇后杨艳

泰始三年(267),册为皇太子。太熙元年(290),正式即位。不能任事,由太傅杨骏辅政。后来,皇后贾南风谋害杨骏家族,掌握实际大权。八王之乱时,赵王司马伦篡位,以为太上皇,幽禁于金墉城。受到诸王辗转挟持,沦为傀儡,受尽凌辱,被东海王司马越迎回洛阳。

光熙元年(30718),去世,时年四十八岁,谥号为惠,安葬于太阳陵

晋怀帝司马炽

284-313314

字丰度,河内温县(今河南省温县)人。西晋第三位皇帝(307-311年在位),晋武帝司马炎第二十五子 ,晋惠帝司马衷异母弟,母为王媛姬

天姿清劭,少著英猷。初为散骑常侍,封为豫章王。晋惠帝在位,拜镇北大将军,册为皇太弟。永嘉元年(307),即位为帝,太傅东海王司马越辅政。在位期间,五胡乱华开始萌动,皇室权力斗争日渐严重。永嘉五年(311),密诏苟晞讨伐司马越,导致东海王司马越病逝,太尉王衍为石勒败于宁平城。汉昭武帝刘聪趁势攻破洛阳,制造永嘉之乱,俘虏晋怀帝,以为仪同三司,封会稽郡公。

建兴元年(313314),为刘聪所毒杀,时年三十岁。

晋元帝司马

276-322

晋武帝司马炎从子。十五岁袭封琅王。"八王之乱"后期依附于东海王司马越,被任命为平东将军,监徐州诸军事,留守下邳。汉主刘渊举兵后,中原局势恶化,他用王导之谋,请移镇建邺(今江苏南京),朝廷遂于永嘉元年(307)命他为安东将军、都督扬州诸军事。九月南下,在王导、王敦辅佐下,优礼当地士族,平定华轶杜弢,经过一番经营,得以立足江左。建兴四年(316)西晋亡,建武元年(317)司马睿即晋王位,改元建武。太兴元年(318)即皇帝位,改元太兴,据有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区。史称"东晋"

晋明帝司马

(299~325)

晋元帝司马睿的长子 "东晋"第二位皇帝。文韬武略,聪明有机断。永昌元年(322),正式即位。在位期间,凭借弱势之中央,成功制衡权臣世家,推动南方社会安定发展。太宁二年(324),平定王敦之乱,停止追究王敦党羽,全力重用丞相王导,保持与江东士族和谐关系,成功做好"王敦之乱"善后工作,稳定东晋的局势,对安定国家大局和皇室权威影响深远。太宁三年(325),病逝,年二十七岁

郭瑷

生卒年不详

郭璞之父。西晋时初任尚书都令史,后官至建平(今河南永城一带)太守。家有藏书数千册,对郭璞成长极为重要。

 

 

 

 

刘渊(252/253~310)

字元海,新兴郡匈奴人,十六国时期汉赵开国皇帝,匈奴首领冒顿单于后代 ,南匈奴单于于夫罗之孙,左贤王刘豹之子,母为呼延氏。

刘渊文武双全,擅长骑射。父亲死后,接掌部落事务。后趁西晋发生八王之乱,割据并州地区,在永兴元年(304)"兄亡弟绍"为名建立汉国,设置文武百官,追尊后主刘禅。永嘉二年(308),正式称帝,年号永凤,迁都平阳。期间派遣刘曜、乔晞、刘钦、刘景、刘聪王弥石勒等攻城略地,但未能攻下洛阳 河瑞二年(310)去世,在位六年,谥号光文皇帝,庙号高祖。

殷祐

生卒年不详

字庆元,云阳(今江苏丹阳)人,西晋吴郡太守,三国时期吴国零陵太守殷礼的孙子,西晋尚书左丞殷兴(殷基)第三子,西晋苍梧、交址二郡太守殷巨的弟弟。宣城太守,后官迁石头(建康)督护。

王导

276-339

字茂弘,小字赤龙 ,琅琊郡临沂(今山东省临沂市)人。东晋开国元勋,政治家书法家,镇军司马王裁的儿子。永嘉元年(307),司马睿听从王导建议,出镇建业(后改建康)。王导相随南渡。永嘉(307-313)末年,迁任丹阳太守,加拜辅国将军。建武元年(317),司马睿即晋王位后,任命王导为丞相军谘祭酒。不久拜右将军、扬州刺史、监管江南诸军事,又迁骠骑将军,加散骑常侍、都督中外诸军、领中书监、录尚书事,假节、刺史如故。王导因为看到王敦统率六州,坚决辞掉都督中外诸军的职务。后又因其他事情的牵连除去了符节。

王导出身琅琊王氏,早年便与琅琊王司马睿友善,后建议其移镇建邺,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,安抚南渡北方士族。东晋建立后,先拜骠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,封武冈侯,又进位侍中、司空、假节、录尚书事,领中书监。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,形成"王与马,共天下"的格局。"王敦之乱"时,王导拒绝王敦欲废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。不久,又受元帝遗诏辅立晋明帝。其后进位太保。明帝驾崩后,王导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政,并反对庾亮征历阳太守苏峻入京。"苏峻之乱"平定后,他驳斥众人企图迁都的念头,稳定局势。此后联合太尉郗鉴继续执政,虽与重臣陶侃、庾亮矛盾颇重,但终无大乱。咸康五年(339),王导去世,年六十四。晋成帝举哀于朝堂,遣使追谥"文献"。 葬礼规格同霍光、司马孚,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。

 

王敦

266-324

字处仲,琅琊临沂(山东临沂)人。东晋时期大臣,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,治书侍御史王基的儿子。永嘉之乱后,与堂弟王导一同辅佐晋元帝建立东晋,担任大将军、江州牧,封汉安侯。

永昌元年(322),王敦以诛杀刘隗为名,起兵于武昌,攻入建康,诛除异己,被拜为丞相、江州牧,进爵武昌郡公。他还屯武昌,后又移镇姑孰,自领扬州牧。太宁二年(324),征郭璞为记名参军再次起兵进攻建康,郭反对起同年起被杀。王敦不久病逝于军中,时年五十九岁叛乱平息,王敦被剖棺戮尸。

葛洪(283—363)

字稚川,自号抱朴子,丹阳郡句容(今江苏句容县)人,东晋道教理论家、著名炼丹家和医药学家,世称小仙翁。所著《抱朴子》继承和发展了东汉以来的炼丹法术,对之后道教炼丹术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,为研究中国炼丹史以及古代化学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。葛洪还撰有医学著作《玉函方》一百卷(已佚),《肘后备急方》三卷,内容包括各科医学,其中青蒿(黄花蒿)的记载为青蒿素的发明提供了依据。著有《神仙传·郭璞》


参考文献: 1、张林川等,郭璞的《尔雅注》和它的文献价值;

2、唐房玄龄:《晋书•郭璞传》,中华书局出版;

3、熊铁基、杨有礼编著:中国帝王宰相辞典,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;

4、郭璞注书尔雅台,三峡商报2006112日;

5、走进闻喜>历史名人:郭璞,闻喜县人民政府网站;

6、侯旭东:天下秩序、八王之乱与刘渊起兵,《新史学2022-07-18

7、郭璞与江阴的因缘及其他;

8、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:道地药材第97部分 宣木瓜。
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